弯道超车!松山湖机器人产业跑出湾区创新加速度!
最近,由逸动科技旗下子品牌纳瓦科技自主研发的MITO消费级水下无人机,首次亮相上海国际游艇展览会便崭露头角,杭州西湖管理部门现场就订购了两台,计划替代西湖水下巡查及船只检修的人工操作。
从最初由4名在校大学生构成的初创团队,到如今电动船外机、电动冲浪滑板等产品畅销海内外、年营收达数千万元,还二次孵化出子品牌,开辟水下无人机新战场,逸动科技过去5年在松山湖的创新蝶变,成为当地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下称“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
每一天,松山湖机器人产业
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正如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创始人、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所言
“这里的年轻人打造一个新的科技产品,迭代速度可能比硅谷、欧洲要快5到10倍,而成本却大概只需要它们的1/5到1/4,已经初步构筑起独特优势。”
作为东莞创新发展主引擎,当前,松山湖正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历史发展机遇,链接粤港澳、面向全球汇聚创新资源,强化原创性技术、软件、产品、设备的推广应用,探索创新布局新一代智能制造产业,加速机器人产业生态圈迭代升级,全力跑出湾区创新加速度。
6月29日至30日,粤港澳大湾区机器人产业与新工科教育发展高峰论坛系列活动将在松山湖凯悦酒店隆重举行。可以预见,这场由国家、省、市相关机构及园区联手举办的机器人产业年度盛会,将为粤港澳大湾区机器人产业发展、为松山湖机器人产业打造科技创新合作示范产业集群,以创新为战略支撑高质量发展之路汇聚广泛力量、贡献更多智慧。
“两条腿走路”推动产业发展弯道超车
以“建设产业生态 创新人才培养”为主题的粤港澳大湾区机器人产业与新工科教育发展高峰论坛系列活动,由东莞市人民政府、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主办,松山湖高新区管委会、东莞市机器人产业协会、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联合承办,并有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香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会、香港X科技创业平台、东莞理工学院、广东省机器人协会、深圳市机器人协会等多个单位联合参与,预计将有包括国家、省、市相关领导,港澳企业机构、行业专家、产业领袖、行业知名企业代表等约350人与会,可谓群贤毕至。
活动期间,众多来自全球各地的机器人产业精英、科创导师及学界权威将齐聚华山论剑,纵论粤港澳大湾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趋势及机遇;粤港澳大湾区多家优秀企业及高校现场发布或展示最新“黑科技”产品,推动行业成果的广泛交流,还将举办粤港澳双创青年交流会,诚邀优秀青年代表共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背景下创新创业机遇。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近年来,国内机器人产业发展一日千里,全球机器人“四大巨头”纷纷登陆布局,国产机器人逐步星光闪耀。截至2018年,广东省智能装备产业增加值达3000亿元,年均增长20%左右。机器人及相关配套产业产值600亿元,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产量超过3.2万台套,占全国22%。服务机器人产量超200万台套,占全球四分之一。
作为此次行业盛事的举办地,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在过去数年持续获得海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认可,很大程度得益于其在东莞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的总体战略部署下另辟蹊径,在推动湾区产业创新联动上所做的先行先试探索。
与国内其他地方相比,松山湖在机器人产业发展过程中坚持“两条腿走路”,打造起两大活力十足的机器人产业平台,推动产业发展弯道超车。
2014年,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领衔的团队负责投建、运营和管理的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成立;2015年,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下称“广智院”)成立。
前者以0到1,再到N的创新发展模式,孵化出李群自动化、逸动科技、优超精密、松灵机器人等优秀企业,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机器人创新创业孵化之路。短短四五年时间,已成功孵化90多个创新项目或团队,孵化成功率近80%,远远高于全省乃至全国平均水平。
后者则以高精高效智能工业机器人为重点研究方向,已建有工业机器人研发中心、新型机器人研发中心、智能制造工业大数据研发中心、功能部件与核心器件研发中心、公共试验与检测服务中心、投资服务与产业孵化中心、人才引进与培养中心等七大平台,在驱控一体化、多轴机器人、AGV、物联网、机器视觉、智能装备、工业大数据等领域有了核心技术与产品,先后为劲胜股份等机器人及智能制造应用的行业龙头企业服务,服务企业超过200家。
在上述两大产业平台牵头引领下,过去数年,以逸动科技、松灵机器人为代表的一批高成长性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这里涌现,开始走向全球;以马修泉团队等为代表的高精尖人才加速从海内外来到这里,已研制出世界一流的智能装备;以汇川技术、拓斯达、众为兴、沈阳机床等为代表的龙头项目不断引进,构筑起园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产业化成果遍地开花抢占制高点
除了两大产业平台齐头并进,从产业特点来看,松山湖机器人产业的独特优势还体现在以创业孵化为主,培育了李群自动化、骏智机电、车小秘智能、思沃精密、东博自动化等生力军。
今年2月,东莞市骏智机电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骏智机电”)自主研发的首台套设备获得审核通过。“设备主要是解决锂电行业后续的核心工艺。”该公司总经理刘烈十分看好松山湖在机器人产业上所形成的产业环境,“在松山湖,可以实现多方的资源对接,政府的服务与扶持也充分考虑企业发展的实际所需”。
2018年,松山湖首次出台《松山湖促进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发展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机器人产业领域扶持政策,在国家、省、市各级政策的基础上做了有益补充,鼓励企业外出参展、走向全球,并在首台套设备研制等方面敢于抢占创新制高点,吹响了松山湖加快打造智能制造产业全生态链、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号角。
注重核心零部件的发展是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另一突出特点。纵观全球,目前国产机器人产量巨大,但并不代表技术领先,在传感器、减震器等关键零部件领域仍然主要依赖进口。但这样的局面正在松山湖逐步一点一滴改变。目前,在运动控制器领域,国内十大国产品牌运动控制器企业中,固高科技、众为兴和汇川技术已先后落户园区;李群自动化全新设计的第二代控制器填补了国内外分布式、驱控电一体的工业机器人智能控制器的空白,盈动高科在绝对值编码器国产化上取得的突破,让众多机器人企业从中受益。
今年1月,东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公布的《2018年度东莞市首台(套)重点技术装备名单》显示,位于松山湖的富通尼激光科技(东莞)有限公司研发的纳秒紫外激光器,东莞市李群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中小(重)型负载大范围水平多关节机器人名列其中。
日臻完善的产业生态,让众多机器人产业上下游企业加速汇聚松山湖,集聚发展的态势越发凸显。过去数年,松山湖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先后获批“广东省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试点”“科技部第三批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
截至目前,园区已聚集400余家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企业,其中高企70家(2018年新增9家);核心零部件企业占11%,本体企业占2%,智能装备企业占55%,系统集成企业占17%,服务、教育、农业、医疗等机器人企业占14%,工业互联网企业占1%。营业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7家,上市及新三板挂牌企业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家。
新一代智能制造产业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距离签约仅仅过去不到半年时间,在当地高效便捷的招商服务支持下,一些签约项目如今已投入运营。这些具有行业引领作用的重大项目落地,为松山湖机器人和智能装备产业的发展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发展蓝图。
当前,松山湖已经先后建立起三大机器人产业集聚区,累计培育引进超过200家相关企业,成为园区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要摇篮。
去年9月,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项目在松山湖正式开工。该项目是东莞市重点项目工程,也是松山湖发展机器人产业的核心载体,预计在2020年投入使用。项目占地面积65564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13000平方米,具有人才培养平台、技术创新平台、创业孵化平台三大特色平台,建成后的园区可容纳100多个团队。
值得注意的是,在该产业园区的地下还将建设一个约10000平方米的地下工厂,可进行高度精密的制造工艺与技术的测试;在地面上,还有约12000平方米的中试车间,让科技创新与科研成果实现“无缝衔接”。
在位于松山湖北面的生态园区域,松山湖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加速器将在本次高峰论坛期间正式动工。据负责开运营的松山湖控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满足园区企业不断发展需求,该项目用地面积142亩,总建面超过36万平方米,总投资近12亿元,规划有20万平方米的生产区,3.7万平方米的研发区,9万平方米的生活区,建成后预计可引进50家以上的机器人与装备企业。
当前,人工智能和先进制造深度融合,形成新一代智能制造,将引领和推进新一轮工业革命。可以预见,在追逐机器人产业制高点的这条赛道上,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粤港澳大湾区对机器人产业的需求依然旺盛,将为各城市攀登产业制高点提供持续支撑。
松山湖管委会相关负责人透露,接下来,松山湖将紧抓全球产业变革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发展机遇,探索创新布局新一代智能制造产业。
在产业布局上,松山湖将以智能制造为核心,向上下游延伸,特别是人工智能应用方面,推动园区先进制造业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探索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技术发展新方向。
此外,松山湖将充分利用中国散裂中子源、南方光源等国家大科学装置,争取更多大科学装置落户中子科学城,在吸引一批机器人相关领域高层次人才进驻的同时,继续深化粤港机器人学院建设,推动新工科人才培养升级。
松山湖还将在产业发展空间拓展上谋篇布局,充分利用好松山湖功能区优化统筹发展契机,发挥好松山湖作为功能区“大脑”的作用,引领功能区在核心部件上突破,带动功能区其余9个镇在智能装备制造、集成服务方面继续发力,加速松山湖功能区机器人产业融合发展,为实现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贡献松山湖力量。
聚焦新工科教育
产学研融合创新推动新工科教育改革
松山湖构建贯穿发展全周期的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是第一资源,对于正处于制造业智能制造新浪潮的机器人产业而言更是如此。由教育部、人社部与工信部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到2020年我国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领域人才缺口将达300万,到2025年缺口将进一步扩大到450万。面对人才的巨大缺口,现行人才培养力度远远不够,如何借助新工科教育等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式走出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路径,成为国内各地持续关注的焦点。
作为本次粤港澳大湾区机器人产业与新工科教育发展高峰论坛举办地,过去数年,松山湖在机器人产业领域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通过创新产学研融合模式,搭建粤港机器人学院等平台,已逐步构建起以新工科教育为代表、贯穿人才发展全周期的人才培养体系。
四方合作共建结硕果
在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con中,由粤港机器人学院2015级和2016级的21名学生组成的东莞理工学院粤港机器人学院代表队获得季军。从这个大赛中成长起来的还有大疆创新等知名企业的创始团队。
粤港机器人学院代表队队长陈伟聪是机器人学院第一届学生,将于今年毕业。从大一开始,陈伟聪就随学校和研发机构获得到瑞典icra机器人领域的峰会现场学习的机会,他的同学也相继获得到加拿大、美国、欧洲、韩国学习的机会。
以“新工科”模式,粤港机器人学院在国内率先探索培养机器人人才的新方式。2015年,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创办的机器人基地、研究院联合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工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研究所四方合作共建“粤港机器人学院”(下称“机器人学院”)。通过考核进入机器人学院的学生,前两年在生源学校培养,学习基于机器人技术的相关基础知识,后两年在松山湖机器人学院基于项目和课题学习,培养动手和创新能力。
成为粤港机器人学院学生后,广东工业大学的黄伟杰就一头扎到全自动网球回收机器人项目的研究中。在粤港机器人学院里,授课老师不仅有大学教授,还有来自业界的导师,他们将专业课程以项目的形式教授,学生则通过完成一个个的项目培养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
“我们和李群自动化的CTO每隔一段时间会见一次,他会告诉你产品的成本控制问题。”走在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4楼是粤港机器人学院,其余楼层分布着入驻基地的初创企业。同在一栋楼,近水楼台先得月,黄伟杰常会跟楼内初创企业的负责人一起吃饭探讨“创业经”,见面的第一句话常常是“你公司最近的项目做得怎么样?”。
对于机器人学院的开创性试验,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给予高度评价,认为粤港机器人学院通过形成现代化体制机制,构建起机器人产业创业孵化模式、创业生态文化,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学院派”创业生态系统。
6月29日,粤港机器人学院首批毕业生将迎来结业仪式。截至目前,机器人学院已招收4届近400名学生,第一届80余名毕业生中,已有3支学生创业团队获得创业资金支持,另有5支学生创业团队即将完成产品原型和市场探索,进入孵化创业阶段。半数以上学生加入在孵创业公司和创业团队、在珠三角机器人或高端装备企业担任技术工程师,少数被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等录取为研究生。
这些毕业生所取得的成绩也昭示着,粤港机器人学院的探索为中国应用型新工科教育培养模式增添了一抹“松湖亮色”。
全方位提升职场人才能力水平
充分利用粤港机器人学院等平台资源,构建起新工科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只是松山湖机器人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一环。在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每月持续举行“松湖华科创新大讲堂”系列活动,来自机器人和智能制造领域的专家现身说法,为在此深造的学子以及企业界人士讲述前沿技术和行业发展趋势。这一系列活动已连续举行将近4年时间,广受好评。
广智院还成立机器人培训学校,建立系统培训体系。通过与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共同建设机器人培训学校,与东莞理工深入合作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自广智院成立以来,华中科技大学、东莞理工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等每年都会输送一批实习生到广智院联合培养。以这种模式,广智院已培养机器人相关专业人才累计58人。
此外,去年松山湖正式启动“一镇一品”智能制造人才培训计划。培训项目将主要围绕工业机器人,学习内容设置由浅入深,结合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循序渐进开展培训,已开设工业机器人仿真技术、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等培训课程,接下来将陆续开展工业机器人示教操控技术等培训课程。
围绕机器人产业,松山湖所构建起的从幼儿园贯穿至大学、职场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全国尚属前沿探索,这不仅将为东莞智造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也将助推东莞智造乃至湾区智造在全球创新竞逐中逐渐实现从“跟跑”向“并跑”再到“领跑”的创新转变。
明天下午
这场湾区机器人产业的年度盛会
南方+平台将进行现场直播
我们一起期待!
声明: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版权所有者有异议,请联系运营机构予以删除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葉zi
【幸福松山湖热点索引】
▶又一创业项目落地松山湖!香港11个项目自带“黑科技”来“相亲” !
好看要点在看哦
!